周志刚书法工作室2022-05-12 11:00:09
魏碑:是我国南北朝时期(公元420-588年)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,以北魏为最精,大体可分为碑刻、墓志、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。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。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。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。
魏碑风格多样,朴拙险峻,舒畅流丽。极有名的如《郑文公碑》、《张猛龙碑》、《高贞碑》、《元怀墓志》及《张玄墓志》,魏碑上承汉隶传统,下启唐楷新风,为现代汉字的结体、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但有许多摩崖石刻,并不是先行书后上石,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,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,免生习气。
下面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魏碑临写要点
1、开合吞吐,气象万千
开合之法,不外有四:一是线方向的聚散开合。二是弧度的张力——用俯仰向背表现聚散开合。三是线条的间距——用疏密节奏表现聚散开合。四是大空间和小空间的运用,如在森森然的高峰雪岭间突现山谷平川,有气象开阔、云气流荡、开合吞吐、以虚衬实的空间效果。得此四者,气象生焉!
图示1--线方向的聚散开合
图示2--弧度的张力表现开合
图示5--疏密对比产生开合
大空间和小空间的运用:
一是划出大空间,二形成密集带,让密的能有规律地排叠分布,让白的空间更加完整,面积更大。注意密和密的交接,使之秩序化、整体化。
2、对抗对比,激越雄强
魏碑之雄肆、激越,与力(势)的对抗分不开,须制造冲突,在冲突中激化矛盾,冲突愈集中、愈鲜明,力(势)愈强,又需施之以化解之功,或包容、消融、避让、移位、变形,极意化解矛盾,化解的功夫越妙,越有冲和、深沉、儒雅的气质,举重若轻及浩浩然之大气。另外,崩、塌、凹凸等位移变形,也同时反衬力(势)之横强。
3、空间感强,空间形态完整,风神独出
要有完整的三维立体感,完整的空间包围感,线条的交织能形成“面”的感觉,而且,面的形态要完整,则气息易得浑然。
空间的形态有多种,不同的空间形态构成不同的风神气质,诸如峭拔、开阔、雍容、浑然、磅礴等。
表现空间形态,首先要注意边的控制,边是个臆想之物,常常纸上没有,但他实际存在——笔画总是在某条边界停住,冲不过去,也不会走不到,似有一条无形的边界,这种现象,叫齐边。边的存在,表现出一种约束力、控制力、气压感、气场,看似无形,实则有很大的能量,作用有四:精神凛然、气质凝穆、法度森然、形态浑成。齐边形成了完整浑然的空间形态,同时也是力感和风神的重要表现手段。
边的类型,有直边,有弧边之分。
弧边,有外凸和内凹两种。外凸,如郑文公碑,大量地使用外凸边,力和势上表现出弥漫的张力感,由内而外的张力,字形边缘形成强大的气压带和控制力,这个边形成的气压带具有引力,把笔画吸到指定位置,而笔画到达外接圆即受阻停住,无法冲出气压带,所以,郑文公碑形象浑圆,精神凝穆,气格凛然不可侵犯。外凸边有助于形成浑圆、浑然、磅礴、超迈、雍容的整体风格。内凹边,表现出向内的压力,力由外而内指,被吸了进去,中宫紧致,精气内敛,精神矍烁,凹边容易形成锐角,所以四角的冲击力往往会比较明显。整体形象青春勃发、俊美硬朗、英姿峭拔、骨力铮铮。内凹边有利于形成逼峭、峻拔、雄奇的风格。